1. 培养安全意识,提高安全技能;
2. 在公共场所遇到突发事故时,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;
3.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,能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。
2019年12月22日,贵州六盘水一男子从30楼掉进电梯井,所幸被救;
2019年10月7日,浙江义乌,一小孩的脚不慎卡在自动扶梯和婴儿车支架间;
2019年8月31日,湖北孝感,一女孩为了捡拾东西不慎将右手卷进扶梯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居民楼、商场等高层建筑都装有电梯。电梯作为楼层间一种舒适的代步工具,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。但层出不穷的电梯事故也在不断刺激我们的神经!如何安全乘坐电梯呢?
一、安全乘坐直梯:
1. 不倚靠电梯门,以免电梯开门时摔伤或跌落;
2. 不用手、脚等身体部位或其他物品阻挡电梯门关闭;
3. 不随意拍打、踢踹电梯门;不乱按电梯按钮;
4. 乘梯人员较多时主动等待下一趟,有序进出不拥挤;
5. 看准、停稳、快速通过,当确认轿厢地坎与层门地坎达到同一平面,且不再运行后,快速进出。
以下情况坚决不乘坐:
a. 电梯发生异响。这预示着电梯可能会有安全问题。
b. 发生火灾。普通电梯没有防烟功效,在里面会被浓烟熏呛而窒息死亡。
c. 电梯超载。电梯人数超载而强行运行时,很容易造成坠落事故。
d. 发生地震。在震动中电梯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。
二、安全乘扶梯:
1. 看清扶梯的运行方向,不在扶梯上逆行;
2. 尽量站在梯级中间,不蹲坐在梯级上;
3. 穿洞洞鞋或软质底鞋时,尽量不要乘坐;
4. 双脚踏在黄色框内,不要踩在两个阶梯的交界处;
5. 扶好扶手,不将头和手伸出扶手带外,以免撞到外侧物体;
6. 在地铁、高铁站携带大件行李物品时,要乘电梯,不要乘坐扶梯;
7. 不要倚靠扶梯,不要在扶梯上看手机,以免发生意外;
8. 自动扶梯停止运行期间,不要当楼梯使用。
一、被困电梯会自救:
有一种危险叫“意想不到”,万一被困电梯中,千万不要慌,请牢记这些逃生之术。
1. 保持镇定,不要害怕。电梯有缝隙,不会有窒息的危险;
2. 通过报警按钮和对讲系统呼救,冷静等待救援;
3. 注意倾听外面的动静,有人经过时,设法呼救引起注意;
4. 不要踢、打电梯门,也不要尝试扒开电梯门出去,更不能爬电梯天花板出去,应尽量在电梯里等待救援;
5. 救援人员到达后,要通过喊话或打电话等方式,将电梯里的详细情况告诉他们。
二、扶梯脱险有绝招:
扶梯虽和电梯的构造不同,但遇险时一样要谨记:沉着应对!
1. 一旦发生意外,需第一时间按下紧急停止按钮;
2. 保持情绪稳定,虽奔跑逃生是本能,但要防止发生拥挤踩踏;
3. 发现有人摔倒,要停下脚步,并大声告知后面人不要向前靠近;
4. 如果自己跌倒,要迅速两手十指交叉相扣,护住后脑和颈部,两肘向前,护住双侧太阳穴,以免头部受伤。
扶梯隐患知多少?这些地方易“咬人”
1. 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缝隙;
2. 踏板与末端梳齿板间的缝隙;
3. 自动扶梯下面的扶手槽;
4. 梳齿和盖板之间;
5. 扶手与构筑物夹角。
2014年12月31日,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,导致35人死亡、43人受伤。
你知道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吗?一旦在拥挤的人流中摔倒,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?
看到拥挤的人群时,不要挤过去凑热闹,更不要逆着人流走,而要迅速离开现场。
如果已经在拥挤的人流中,应找个可以扶靠的地方暂时停下稳住,等人流过去后再离开。千万不要贸然弯腰,即使钱包、鞋子被挤掉,也不能弯腰去捡,防止重心不稳摔倒。
一旦在拥挤的人群里摔倒,要设法靠近墙壁、面向墙壁,尽量使身体蜷缩成球状,双手在颈后紧扣,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。
发生踩踏事故后,先救治哪些人呢?
救治中,应遵循先救重伤者、老人、儿童及妇女的原则。判断伤势的依据有:神志不清、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;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;血压下降、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;有明显外伤,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。有流血时要尽快按脉止血及伤口包扎;当发现伤者呼吸、心跳停止时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。
2014年3月1日21时,在云南昆明火车站,八名暴徒对手无寸铁的乘客进行砍杀,共造成31人死亡、141人受伤。
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暴力袭击的话,要牢牢记住这6句话:
1. 面对突发事件不围观。
2. 切勿激怒暴力事件实施者,尽量不要惊恐喊叫。
3. 如果正处在公共场所暴力事件当中无法逃避时,找大型遮蔽物遮掩并卧倒,如躲在室内,要关闭灯光、门窗,隐藏好自身,找机会报警求救,记住不要轻易出声,可以发短信到12110报警。
4. 尽量稳定情绪,观察现场状况,时机成熟时迅速撤走远离现场。
5. 不要停留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等。
6. 如果被歹徒追上,可以仰面倒地,双腿弯曲,不停地交替踹蹬,这样可能会使歹徒难以下手行刺,又可以趁势踢掉其手中的凶器,为营救拖延一点时间。
火眼金睛识坏人
暴力恐怖袭击是指以暴力、破坏、恐吓等手段实施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,意图造成人员伤亡、社会秩序混乱、群体恐慌等目的,我们在公共场所,一定要提高警惕,发现有可疑分子,要及时报警。
1. 神情恐慌、言行异常者;
2. 着装、携带物品与其身份明显不符,或与季节不协调者;
3. 冒称熟人、假献殷勤者;
4. 在检查过程中,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、不愿接受检查者;
5. 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;
6. 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徘徊、东张西望;
7. 体貌特征与公安机关通缉的犯人相似。